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内容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本文旨在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路径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支撑。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力;民族团结;文化认同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共同发展,有助于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隔阂与误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从而巩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各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存在差异,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生命线”。
在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征程上,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来路上,各族儿女万众一心,啃下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路径
(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学史懂史
在学校、社区及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如“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非遗文化进校园”,“共同富裕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等普及民族政策法规知识,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不断提升文化认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其次,要认清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行为,防止民粹主义抬头,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为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
积极推动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处理好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就十分珍视民族团结,文成公主入藏成就了民族友爱的一段佳话,丝绸之路谱写了民族合作的巨幅篇章,各民族之间文化相鉴、吸收、交融,最终造就了今天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
(三)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共同致富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区域发展政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凝聚力。
(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国
建立健全涉及民族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一切危害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四、结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选择。通过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团结和谐、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总之,我们依靠民族团结走到现在,也将依靠民族团结走向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共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 常添翼)
参考文献:学习强国文章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2024.09.27
2.《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新华社 2024.06.24
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融媒体报道,我们和党旗在一起.56个民族永远跟党走,民族团结杂志社 李彬玉 2021.07.07
审核:张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