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雄安
所在位置: 首页 > 红色胶东

凤山之上埋忠骨 埠柳镇凤山革命烈士陵园

时间:2023-06-09 02:16:20来源:红色胶东作者:常书勇 点击: 344090 次

埠柳镇凤山革命烈士陵园建于1971年4月,因位于凤山之上,被命名 为凤山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建筑面积 2000 平方米,保护区面积 6666 平方 米。2021年2月1日,入选威海市第三批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名录。

1986年,埠柳镇人 民政府对烈士陵园进行 了扩建,增建了纪念塔, 纪念塔为大理石结构, 塔高10余米,塔顶雕刻 红色五角星,塔身雕刻 “革命烈士纪念塔”7 个 大字。2015 年 4 月,对 烈士塔周围 8 座烈士墓 碑进行了更换。每年组 织老干部对所有墓碑上 的大字进行描红。 革命战争年代里, 成千上万优秀的埠柳儿 女在党的领导下,踊跃 参军参战,抛头颅,洒热血,同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在平台和山顶上共树烈士碑409座, 其中著名烈士有张铎、李开成、梁学福、王殿元、孙星元等。

相关链接

 

张铎 张铎,原名张锡周,曾用名张锡国,1915年 3月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 埠柳镇汉章泊村一户贫苦农家。

在叔父的资助下,张铎于 1931年考入荣成凤 鸣高级小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为配合全 国各地学生抗日反蒋的爱国行动,张铎所在的学 校师生在校长的带领下,到荣成县城示威游行, 宣传抗日救亡,要求政府出兵抗日。张铎贴标 语,喊口号,样样事情跑在前头,成为斗争的骨 干分子。

1932年下半年,张铎因家庭拮据而辍学,到东庙院村小学教学。翌年 初,当他得知文登乡师(又称“七乡师”)有共产党的组织时,便决然辞去 教员职务,同刘德贤等一起考入了这所学校。

1933年秋,张铎经文登乡师校长于云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初四),中共胶东特委发动了“一一·四” 武装暴动。暴动队伍分东、西两路行动,连续进攻地方反动政府和地主武 装,开仓济贫,宣传党的主张。文登乡师党支部发动党员大造革命舆论, 声援这次武装暴动。在这场斗争中,张铎一马当先,在校内口头宣传,到 校外张贴标语,甚至把大标语贴到国民党文登县政府大门上,使县长刘崇 武一伙惊恐万状。

“一一·四”暴动失败后,胶东大地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学校党支部安排已经暴露身份的张铎、于荣瑞等到威海乡下 暂避。1936年春,张铎又考入青州师范。半年后,由于国民党文登县政府 报告青州反动当局,他被迫辍学,返回原籍。

张铎回乡不久,即与中共荣成城厢(现荣成成山)支部负责人曹漫之 取得了联系,并再度回到东庙院小学任教,以教学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 工作。当时,威海境内已有不少党支部和许多党员,但缺乏统一的组织领 导。张铎在征得曹漫之等同意后,即离开东庙院,到威海的王官庄小学任 教。到校后,他先后联络了徐启明、夏戎、苗雨村等党员,和他们分头进 行建立党的领导机构的筹备工作并于 1937年 4月在王官庄成立了中共威海 特别支部(隶属中共荣成支部),张铎任书记,徐启明为副书记。

特支成立后,张铎日夜奔波,到各地恢复整顿党的组织,很快使威海 地区的革命斗争形势蓬勃发展。同时,他还在王官庄、松徐家、北港西、夏庄等村开办了农民夜校,组织青年学文化,培养农民积极分子,为后来 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基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铎带领王官庄一带的小学师生,在北港举 行过多次反日示威游行。他还从同学家里借来一台收音机,每晚收听抗战 消息,编成宣传材料,连夜刻印出《 救亡小报》,次日清晨分发到各村。 1937年 12月 24日,中共胶东特委成功地发动了天福山起义,诞生了山东 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揭开了胶东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1938年 1月, 张铎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带领十几名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加入“ 三军”。 张铎到部队后,任中队政治指导员。

4月下旬,张铎随“三军”西进蓬(莱)、黄(县)、掖(县)地区,建 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1938 年 9 月 18 日,“ 三军”奉命改编为 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后改为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是年 冬,张铎被任命为第五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1940年 9月 18日,第五支队奉命改编为山东纵队第五旅,吴克华任旅 长,高锦纯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赵一萍任参谋长,张铎任政治部副 主任。改编后的五旅下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团和特务营、骑兵营及 侦察连、通信连等单位,全旅人数已发展到约 7000人。

这时,侵华日军对国民党军采取了政治诱降为主的策略,停止了对正 面战场的进攻,转而以主要兵力进攻八路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政 府则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1941年 1月皖南事变后,敌后抗战 形势日趋严峻。张铎随部队活动在平度、招远、掖县一带,先后参加了代 田、夏杜家、祝沟、灵山等规模较大的战斗。

1941年 1月 29日拂晓,第五旅旅部和特务营从平度县山西崖刘家村转 移到崮山乡马戈庄村,立足未稳,即遭到平度城日伪军的突然袭击。经过 一场激烈战斗,旅部机关在特务营的掩护下,冲出包围圈,安全转移,但 是电台没有带出来。张铎得知后,决定亲率一个连立即返回村里。这时扑进村的日伪军正疯狂地进行烧、杀、抢,全村淹没在一片火海中。张铎令 一个排正面佯攻,牵制敌人,他自己领着两个排从一侧杀入村中,一举夺 回电台。

然而,在部队准备撤离时,敌人一窝蜂地扑了过来。张铎命令两个排 带着电台速向外转移,他带一个排迎头阻击扑上来的敌人。就这样,电台 被安然送回旅部。张铎却在激战中牺牲,年仅 26岁。

“马石山十八勇士”之王殿元

王殿元,1905年出生,山东荣成人。1937年 9月参加革命,1938年 2月随古迹顶起义队伍编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期间入党。1941 年进入“ 抗大一分校”学习,结业后任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警卫连政治指 导员。

1942年 11月 24日在马石山突围战中壮烈牺牲,是著名的“马石山 十八勇士”之一,年仅 37岁。 1942年,敌后抗战正处在最艰苦的困难时期,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 进行更加频繁的“扫荡”。在多次的“扫荡”中,尤以 1942年冬对胶东的 大“ 扫荡”最为残酷。11 月 8 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抵烟 台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发动“ 第三次鲁东作战”。作战目标是:歼灭以山 东纵队第五旅及第五支队为基干的胶东军区部队,恢复山东半岛的治安, 尤其是确保青岛、烟台间的交通。胶东抗日史上最残酷且持续时间最长的 一次“反‘围剿’、反‘扫荡’”斗争拉开了帷幕。

为了粉碎日军的大“ 扫荡”,中共胶东区委、行政主任公署和胶东军 区决定,由胶东区公安局干部和警卫部队为主组成胶东军区战时戒严指挥 部,在中心根据地组织和领导群众坚持反“ 扫荡”。指挥部下设 3 个小分 队,公安局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王殿元和公安局三科科长唐次(唐慈)带领 警卫连第三排为一个小分队,他们的任务是在马石山南麓地区同群众一起 坚持反“扫荡”。

等到了 11月 23日,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正当数千名群众身陷绝境、 走投无路时,被围在“网”内的王殿元、唐次等共 35名警卫连第三排的战 士们发起了救援老乡亲的突围战。23日白天,他们在马石山南面的下石硼 等几个村庄和村干部一起组织群众转移,夜里,他们又和地方干部及民兵 一起,带领群众一批批地顺着敌人布防薄弱的山峦沟壑突围,先后有 7批 1000多名群众在他们的掩护下,安全突围脱险。

11月24日拂晓,为了牵引敌人 的兵力,使被围的群众和地方干部有更多的机会冲出虎口,王殿元把部队 带到马石山主峰,准备和敌人决一死战。天大亮时,敌人开始围山清剿, 将指战员们重重包围在马石山上。为了吸引敌人兵力,让更多的群众冲出 包围圈,王殿元、唐次把队伍中伤残人员疏散后,指挥剩下的 16名战士迅 速抢占了马石山主峰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同敌人展开激战。从清晨一直 战斗到中午,连续打退敌人 5次进攻,击毙、击伤日伪军 100余人。最后, 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又从马石山主峰的北坡向主峰发起进攻,王 殿元等 18名勇士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全部壮烈牺牲。

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警卫连指导员王殿元、区公安局三科科长唐次及 警卫连 3排最后牺牲的 16人,战后被命名为“马石山十八勇士”。

1943年 1月 25日,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为缅怀烈士和遇难群众,在马 石山南坡立碑纪念。

“ 马石山十八勇士”是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勇士们的精神是牺牲精 神,是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敢于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真实写照, 是共产党人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不朽篇章。这就是共产党立 党的“初心”,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不应该忘记的“初心”。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驻地机构 | 人员查询 | 法律顾问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24小时举报受理和处置
违法或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1711111 举报邮箱:zgdflzw@163.com

中廉网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本网站文章(含图片/视频) 京ICP备20020218号-1

Copyright 2019-2024 zlwrm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