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雄安
所在位置: 首页 > 发展前沿

智能经济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9-07 10:22:33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点击: 199634 次

2022智能经济高峰论坛会议现场。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把握发展机遇  营造良好生态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崔士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强调“我们要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当前,信息化革命发展浪潮席卷全球,一个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智能化社会正扑面而来。近年来,我国智能经济发展规模更大、水平更高,基础更牢、底子更实,创新更多、应用更广。总体看,我国智能经济未来可期、大有可为。

要坚定发展信心,准确把握发展机遇。我们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宝贵机遇,拥有雄厚物质基础、丰富人力资源、完整产业体系、强大科技实力,以及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等一系列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心无旁骛、保持定力、持续深耕,广大企业一定能在数字化浪潮中劈波斩浪、勇立潮头。

要坚持创新驱动,努力攻克关键技术。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千方百计提升基础研发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努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着力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形成产业链创新合力。

要推动融合发展,持续赋能实体经济。一方面,要积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全面深化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要主动着眼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加快锻长板补短板,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

要完善治理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生态。我们应改进提升技术和手段,加快构建多方共治的模式,让智能经济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锚定发展方向  推动深度融合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田玉龙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智能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智能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人工智能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成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驱动力量。

智能技术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特点,锚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会同各部门、各地方共同推进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做大智能经济,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紧紧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体系。加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二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智能经济底座。坚持适度超前原则,持续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力度。统筹布局绿色智能的数据与算力设施,推进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

三是激发企业主体活力,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场景、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构筑具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

四是深化开放合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健全政策体系和监管规则。加大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增强安全保障能力,为企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加速数字转型  迈向全面引领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科技创新局局长  苟  坪

2021年,中央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超千亿元,形成创新场景超万个,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迈向全面引领阶段的关键之年,国资委将持续推动中央企业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强化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

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产业瓶颈,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大布局力度,强化创新主体协同。推广数字技术成果,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速重点领域智能化升级,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传统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生态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打造产业链链长,培育龙头企业。强化融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引领和融通带动作用,形成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提升数字服务保障能力,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参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积极参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乡村建设,提升数字服务水平,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和数据安全保障。发挥中央企业人才、平台优势,助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弥合数字鸿沟。

 

坚持系统观念  汇聚各方力量

科学技术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  吴家喜

科技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启动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拓展重大应用场景。

当前,我国智能经济发展呈现新的趋势:一是科技研发与应用场景双向驱动。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快速推进,引领重点领域和产业迭代升级;各类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和系统持续优化。二是赋能线上与赋能实体并行推进。人工智能不仅全面推动互联网智能化发展,而且正在加速赋能各行各业,不断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三是智能化与低碳化发展相互促进。人工智能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智能技术和产品开发、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导向。四是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高度融合。

发展智能经济,要坚持系统观念,既要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加强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又要在关键环节上强化精准施策、重点突破。

下一步,科技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三新一高”要求,汇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我国智能经济健康发展。首先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形成更加安全可控的技术体系,为智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同时,加快培育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高端产业,加快打造智能经济高地,加快融入全球智能经济网络。此外,建立更加敏捷的智能经济治理体系,为智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强化技术创新  释放数据潜能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  余晓晖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2012—2021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年均提升约2.1个百分点,是2002—2011年年均增速的一倍以上,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提高到约82%,成为数字经济的主战场。

数字技术仍是未来全球战略布局重点。数字技术领先国家对加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通信等战略性数字技术布局形成普遍共识,并将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数字化转型正由效率变革向价值变革拓展。面向生产领域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平台蓬勃兴起,我国拥有制造场景和数据资源优势,已形成超过1000家平台,在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两大关键变量影响数字经济未来发展。一是技术变量。我国5G商用部署不断加快,建成的基站约占全球60%。5G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40个大类,“5G+工业互联网”形成了全球领先的规模化产业实践。人工智能未来潜力巨大。我国已基本形成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在视觉、语音、自动驾驶应用方面较为领先,但在基础理论与算法、高端芯片以及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等方面仍需赶超发力。

二是数据变量。释放数据价值需要从制度、市场、技术框架入手,通过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和体系化的技术安排推动多层次数据要素市场构建,从而释放数据潜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正联合产业界打造可信工业数据空间,推动工业数据的优势加快释放。

 

抢占主导地位  激发产业活力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  冯  旭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制造和服务体系,催生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六大应用模式,全面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体系的中枢,起到数据汇聚、建模分析、应用创新、提供支撑等作用,是底层硬件和上层应用的交汇。我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已具有国家级“双跨”平台28家、特色型平台105家、专业型平台28家。

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五个一”,即“一纵”“一横”“一大”“一小”“一生态”。其中,“一纵”是指从行业着手,解决行业个性问题,逐渐形成共性方案;“一横”是指从区域着手,基于产业集群和地方特色,构建区域发展模式;“一大”是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一小”是指通过政府支持、市场驱动、龙头带动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一生态”是指构建“产学研用金”协同体系,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我国乃至全球工业互联网总体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方都面临着抢占主导权的难得战略机遇期。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已从概念普及进入实践推进的关键时期,正在从单点应用向综合赋能升级,从试点示范向规模化推广加速转变,从生产外围环节向高价值环节延伸,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7日 13 版)


 

图①:观众在参观智能经济高峰论坛智能产品展览。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图②:与会嘉宾在观看智能生态科技产品。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图③:观众在智能经济高峰论坛展览现场交流。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推动融合发展  做强数字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史  丹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从发展速度和规模看,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其增速高于GDP增速3.4个百分点。从数字经济的构成来看,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分别占81.7%和18.3%,产业数字化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数字产业化。从区域来看,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数字经济占本地GDP比例超过了50%。

现阶段,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已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从两者的关系来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数字经济通过新要素、新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新全要素生产率三条路径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为数字产业规模增长、结构变迁与升级创造了外部需求环境,实体经济所涵盖的各类产业的发展为数字经济增长奠定物质基础。

目前,数字产业引擎带动不强、产业链短、市场占有率不高、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融合发展不平衡、数据壁垒仍然存在、数据要素作用未能完全实现、缺乏评价指标指引等,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需要克服的问题。同时,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要把握实体经济是根基、数字经济是引擎的融合发展关系,还要以产业互联网建设应用为突破点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此外,还须以数字化转型共性技术创新增强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凝聚数字之力  构筑智慧电网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庞骁刚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国家电网高度重视推进数字化转型,凝聚数字之力,构筑智慧电网,利用数字技术对电网生产、客户服务、企业经营进行全链条改造,深挖电力大数据价值,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

以数字化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实现对新能源发电全息感知、精准预测,有效提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消纳。在电源侧,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云平台;在电网侧,建成世界首个大规模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系统;在负荷侧,打造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有序接入负荷资源。

以数字化促进客户服务创新。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电力便捷服务、精准服务、智能服务水平。打造“网上国网”平台,“线上办、互动办、透明办”成为办电新常态。建成全球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为用户绿色出行提供服务。

以数字化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利用数字技术推进经营管理全过程实时感知、可视可控、精益高效。打造新型资金管理体系,实现现金流“按日排程”;建成现代智慧供应链,实现物资业务全流程在线办理。

以数字化服务社会治理。发挥电力大数据覆盖范围广、价值密度高、实时准确性强等优势,推广电力看经济、看环保、看“双碳”等大数据应用,服务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电网将统筹发展与安全、速度与质量、成本与效益,全力推进电网数字化转型,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落实基础制度  加快数据流通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陆志鹏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提出,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中国电子自2020年以来与清华大学开展联合研究,提出了以“数据元件”为核心的工程方案,为全面落实四项数据基础制度、一体化破除数据安全与数据要素化困境进行了有效探索。

针对数据确权问题,我们提出“两分离、三阶段”的确权方法。把信息的人格权与数据的财产权,以及数据主体对数据的所有权和持有主体对数据的用益权分开,并在数据的资源、元件和产品阶段分步骤明确各类产权主体。

针对数据的大规模流通问题,我们构建了基于数据元件的要素流通体系。将数据元件作为要素化流通的标的物,在数据资源阶段做到“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模型动”;在数据元件阶段,通过数据加工中心加工数据元件,构筑数据规模化流通交易的要素互联网;最后用数据元件开发数据应用产品,形成新的数据流通体系。

针对收益分配问题,我们形成了“三阶段”区别定价市场分配机制。在数据资源阶段以数据规模为基础、成本法为主进行定价;在数据元件阶段以价值为基础、收益法为主进行定价;在数据产品阶段以产品需求为基础、市场法为主进行定价。

针对安全治理问题,我们构建了以“数据元件”为核心要件的“一库两网”的安全治理架构。定义和研发了“数据金库”这一由政府主导建设、数据和外网物理隔离的高保险基础设施。“金库”之间通过内网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通过数据元件实现“金库”网向要素网的数据单向传输,从而形成“可进可出”的新型存储空间。

 

推进数能融合  创新经济形态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吴  云

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中国能建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主力军,全面融入绿色低碳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着力培育“数能融合”新优势,全力构筑新基建、新能源、新产业“三新”能建平台。

近年来,中国能建深入推进产业与数字化高质量转型,推动实现“数能融合”。“数能融合”是推动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挖掘能源电力数据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能源电力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国能建在推进“数能融合”发展中积极开展示范应用,探索了新路径、新方案。一是发挥能源电力投建营一体化优势,着力打造智慧高效运行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国家算力网”和支撑算力网绿色低碳运行的“绿色电力网”。二是发挥高端规划咨询研究优势,以全国电力规划实施监测预警平台等四大平台为支撑,全面助力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升级。三是发挥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横向提供源网荷储等一体化解决方案,纵向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多方面融合拓展产业布局。

与此同时,中国能建坚持系统观念,依托全领域、全要素、一体化集成优势,推动“数能融合”加快发展。一是助力能源电力横向一体化发展。能源电力行业立足系统整体优化,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打通壁垒,推动供需两侧协同互动。二是助力能源电力纵向一体化发展。运用数字技术,推动能源电力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三是助力能源电力融合一体化发展。利用数字技术,融合能源与工业、建筑、交通、生态等领域,创新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其利用场景,探索能源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深化数字转型  优化金融服务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首席信息技术官  赵  峰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快发展,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金融机构积极顺应数字化潮流、把握数字化机遇、推动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人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履行社会责任,突出科技在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优势,形成了保险、投资、银行协同联动、互促互融的综合金融发展格局。

创新综合金融手段。中国人寿注重发挥综合金融优势,探索提供更加多元的投融资解决方案,通过直投、专项资金支持计划、股权投资基金等多样化手段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建立一体化投资管理平台,覆盖投资管理全流程,为决策、投研和运营人员提供智能化、整合化投资管理工具。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服务实体经济直接投资存量规模超过3.6万亿元。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国人寿积极推行低碳高效的绿色经营模式,不断完善数字化职场建设,有效降低办公成本,大幅提升业务线上化率。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财险公司推出林业碳汇指数保险,采用卫星遥感监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了定损理赔工作质效。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中国人寿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动科技与保险、投资、银行业务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联动的综合金融服务布局。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集合多个线上平台,搭建起金融服务的快捷通道。

 

增加技术投入  产业智能发展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  沈  抖

当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仍有巨大的机遇。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进一步提高产业的效率、效能,带来新的价值。

提高产业智能化,必须聚焦产业核心场景。在很多地区和产业的关键场景下,算力不是真正的瓶颈,甚至不少地方存在算力过剩的情况。怎样用好算力来解决产业的关键问题,才是真需求。产业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百度智能云从能源、制造、交通、金融等重点行业切入,聚焦生产经营的核心场景,通过把人工智能技术与云技术深度融合,用智能化解决产业重点场景的核心需求,提升行业效率,助力产业打造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

提高产业智能化,离不开扎实的技术投入。百度在人工智能与云计算领域,坚持探索自研技术,用扎实的技术能力引导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形成了一套自成闭环的智能化技术路径,用扎扎实实的技术,牢牢掌握产业智能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产业智能化,持续降低企业使用人工智能的门槛。推进产业智能化需要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享受智能化的便利。借助百度飞桨深度学习框架,让开发者无需从第一行算法代码写起,直接调用飞桨框架和开发平台的相关模块,结合文心行业大模型,精准匹配交通、制造、能源、金融等多个行业需求,能够大幅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门槛,更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在产业方面,借助汽车云、开物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打通人工智能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7日 14 版)


 

图①:观众在参观智能经济高峰论坛智能产品展览。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图②:观众在论坛展览现场交流。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图③:论坛会场外的智能产品。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发展数字经济  加快产业升级

山东省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  孙  斌

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引领战略,加快打造万亿级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21年,济南市数字经济总规模占GDP比重达到4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2022年1—6月份,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规模超过2500亿元,规模总量位居山东省首位。依托数字经济的强有力支撑,近年来济南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济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占山东省一半以上,形成了以浪潮集团等为引领、4000多家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百度、华为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在济南投资布局。下一步,我们将从加大软件名城提档升级力度、筑牢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产业优势、加快提升人工智能产业能级、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几个方面入手,支持百度智能云(济南)—智算中心等一批项目加快落地,持续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

济南产业基础雄厚,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到4500多亿元,在服务器制造、数控机床、重型汽车、生物医药、核电装备、先进材料等领域拥有一批领军企业。下一步,我们将从提升工业数字化水平、加快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4个方面入手,加快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济南拥有10个规模较大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建成5G基站3.7万个。下一步,我们将从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产业大脑、提升城市数字化创新能力3个方面入手,聚焦打造黄河流域信息枢纽中心城市这一目标,提升智能基础设施水平。

 

打造数字引擎  赋能实体经济

安徽省六安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  车照启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大力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着力放大数字产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叠加和倍增作用,5G等新基建加速发展,数据归集共享工作稳步推进,示范应用建设成果凸显,实现了三次产业焕新升级。

加速升级“智”造业。工业互联网对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变革、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意义重大。六安立体推进智能制造,2022年上半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280台,累计打造省市级数字化车间73个,积极探索行业平台培育,支持制造业专精特新等细分行业头部企业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着力构建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多层次平台体系。

打造农业“智”管家。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六安着力推动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示范运用,积极开展创新和探索。聚焦“六安瓜片”等优势特色绿茶产业,编制茶产业互联网实施方案,探索建设茶产业大数据中心,强化产销信息综合分析。持续推进农机信息化建设,打造耕地质量与精准施肥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利用数据成果,探索建设精准施肥智能服务系统,实现土壤养分定位查询,提供作物精准施肥配方。

构建文旅“智”联网。为打造全域文旅产业感知体系,六安着力构建文旅综合服务管理“文旅通”系统,形成文旅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时掌握文博场馆、旅游景区在园游客总体情况,有力提升了文旅产业综合决策、监管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有效整合全市各类文化和旅游资源,通过智能服务终端设备,为公众和游客提供线上线下服务,实现“智慧赋能,畅游六安”。

 

建设智慧丽江  保护历史古城

云南省丽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和丽军

近年来,云南省丽江市立足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建设智慧丽江。作为智慧丽江建设的重要内容,丽江古城先行先试,创新探索出了适应古城保护与管理、发展与转型需求的智慧小镇建设模式,以管理的精细化助推服务的精致化。以智慧化建设开新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破解管理服务中的难点,丽江古城迈出了历史古城与数字科技融合的新步伐。

建成丽江古城管理指挥平台,形成“集中受理、分类处置、部门联动、跟踪督办、办结反馈、回访检查、审结归档、统计分析”的工作闭环,实现统一调度、科学管理。平台上线至今,受理并办结3万余起问题反映、咨询、投诉和求助等事项,游客满意率超过99.6%。建成经营户管理系统,对所有商铺铺设“一店一码”,游客可扫码咨询、投诉,商户可扫码办理手续,政府可扫码综合监管,实现了一码多用、服务三方。

同时,以实现文化遗产要素数字治理为目标,丽江古城建成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实施遗产本体3D扫描信息采集,实现了141个民居保护院落三维信息集成,实时监测建筑本体,为文化遗产保护、监测和建筑维修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建成智慧消防系统,通过3万多个前端感知设备,实现对古城消防栓水压、电线温度、电流的实时监测,形成了隐患可见、火情可控的立体化全域感知防控体系,确保火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建成智慧环保系统,对古城水系、大气、噪声、餐饮等进行实时监测,实现了动态管控、超标报警,对执法取证等进行智慧管理。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丽江古城建成智慧化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服务,实现了游客体验自由自在。

 

推进数字变革  增添发展动力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李宗平

中交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业务覆盖陆、海、空、地下。中交集团坚持以数字经济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围绕打造“数智中交”目标,加速智能创新发展。在管理、生产、经营等各领域、各环节全面推进数字变革,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企业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管理数字化方面,中交集团以优化智能运营体系为核心,围绕人、财、物的管控与共享,打造协同办公、项目管理、业财协同等体系,实现资源高效、集约配置,增强公司运营管理效能。

产业数字化方面,中交集团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围绕“产业链数据贯通”和“智能化生产”两大重点,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使先进技术与集团主营业务深度融合,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为加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数字产业化方面,中交集团创新自主产品研发,在推进管理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依托自有技术力量自主研发了一批数字技术和产品,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和行业竞争优势。

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未来十年是传统行业推进数智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中交集团将全力构筑以“数智中交”为核心的内外部数字生态融合发展交通基建互联网。以产业转型为方向,创新下一代交通基建产品和服务新模式,培育产业链供应链智能生态圈,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加快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积极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和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中交力量。

 

推进智能管理  提升运营效率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叶  沛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加持下,“新汽车新生态”已成大势。智能新能源汽车让汽车产业焕发新的澎湃发展动能。

基于对未来的预判和思考,2017年底,长安汽车开启“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全面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在探索智能技术、普及智能产品、构建智能制造、推进智能管理等方面积极布局深耕,已取得一系列战略性成果。

加快相关领域技术突破,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中,已掌握智能低碳技术600余项。8月底刚发布的全新智能品牌可对用户全场景需求进行主动感知,并依托强大的中央计算平台和端云一体系统实现智慧决策,通过可扩展软硬件及可自定义的服务生态,为用户带来更贴心的智能交互和更丰富的智慧生态。

普及多款智能产品,加快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敏捷、协同制造体系。加速推进用户服务便捷化,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全面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打造智能绿色工厂,建立具有自感知、自分析、自决策和自执行特征的生产系统,实现管理运营效率提升20%。

深入推进智能管理,通过创新驱动变革,加速数字化转型。推进“小总部+事业群+共享平台+孵化创新”组织改革,形成矩阵式、扁平化管理模式。依据“软件定义汽车”这一行业共识,在智能驾驶、智能交互等关键转型领域,已建立起约5000人的专家及工程研发团队。

智能汽车产业的未来蕴含无限可能。长安汽车愿以更开放的姿态,与全球优秀伙伴一道,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智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驻地机构 | 人员查询 | 法律顾问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24小时举报受理和处置
违法或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1711111 举报邮箱:zgdflzw@163.com

中廉网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本网站文章(含图片/视频) 京ICP备20020218号-1

Copyright 2019-2024 zlwrmt.com All Rights Reserved